第三十四章自哀之-《三姓家奴!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那么围城两月之后,勤王大军即便到了建邺地区也没有发起像样的进攻,这就已经就不是大意和运气能解释的了。

    这说明一件事,整个楚国,就是一个草台班子。

    他们父子也从来是不如他们想象之中那么得人心。或者说,更早的祸根在前朝就埋下了。

    桓缜在抽泣,跟他一起来到城门口劳军的吴王桓纲却面容平静,似乎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淡然的样子。

    这种局势之下,桓纲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安危,也没有担心台城能不能守住,他这时候满脑子想起的都是已经去世的祖父,先皇昭武帝桓宣。

    那个信佛,也信道,同时通晓儒门经典,可以跟大儒辩经,医药五行,奇门遁甲,风水玄学无不精通的老居士。

    印象里,祖父是个须发皆白,看起来慈眉善目,却让人不敢直视的老者。

    桓纲突然发觉,自己甚至已经想不起祖父的样子了,虽然他才去世一年多,但他已经忘记上次直视祖父的面容是什么时候。

    桓纲与桓缜是一母同胞的兄弟,他是桓瑾的第四个儿子,同样是嫡出。相比较桓缜,桓纲似乎什么都差一些,是个看起来很平庸的皇子,所以兄弟两人的感情不错。

    不管是桓瑾当太子的时候,还是当皇帝以后,兄弟两人的关系一直都维系的不错。

    至于桓纲想起祖父,是因为这些天他听到父亲和兄长提起太多次了。

    他们在言语之中,没有明说,但话里话外的意思,差不多都是在说这局面的缔造者就是先帝。

    桓纲也在想,祖父去世不足一年,陛下掌权还什么都没做呢,就爆发了北兵南下的动乱,这真的是陛下的过错吗?

    于是他开始回忆任何一切跟祖父,跟父亲和兄长有关的一切。

    最终他想起一件事。

    那是数年之前了,北赵的宗室大将,高阳王段炳德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徐州,整个建邺都是忧心忡忡。

    坐镇彭城的东海王桓玠数次救援,朝堂上却为了谁领兵出征,如何救援,甚至是救援不救援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然后北道大都督李如愿上奏请命,救援徐州。李如愿的奏表发出来之后,没等到诏书发出其实就已经出动了。

    八千精锐沿着淮河直插徐州赵军侧翼,利用彭城地区的水脉频繁发动袭击,其子李峻更是数十骑冲阵,擒获北赵大将。

    北赵因为粮道不及,以及侧翼的威胁最终无奈退兵。

    当时老皇帝桓宣命画师为李峻造像,就为了亲眼目睹一下年不及弱冠的少年英雄,同时还跟太子,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桓瑾提起,想要嫁桓氏女给李氏子。
    第(2/3)页